卵巢癌和基因突变 在女性恶性生殖系统肿瘤中,卵巢癌发病率居第三位,致死率却长期高居榜首,堪称“最凶妇癌”。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2万名女性被确诊为卵巢癌,死亡2.2万人。 “卵巢癌发病隐匿,但是并不是说卵巢癌的发病完全无迹可寻”,复旦肿瘤妇科主任、妇科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首席专家吴小华介绍,“上世纪90年代,就发现了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病和某种基因突变有关。” 研究发现,人体细胞内的BRCA基因突变与卵巢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其中BRCA1和BRCA2均为抑癌基因,在调节细胞复制、遗传物质DNA损伤修复、细胞正常生长方面有重要作用,如果BRCA发生突变,就会丧失抑制肿瘤发生的功能,进而导致癌细胞大量繁殖。 一般人群的卵巢癌终生发病风险约为1%,而BRCA1突变携带者的卵巢癌发病风险可高达40%,BRCA2突变携带者的卵巢癌发病风险可升高至11-18%。 2014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卵巢癌研究团队牵头完成了国内首个多中心卵巢癌胚系BRCA1/2基因突变研究,通过对826例卵巢癌患者的研究,发现在中国卵巢癌患者中,BRCA1/2基因突变概率高达28.5%。“因此BRCA检测不仅能成为卵巢癌早期筛查的重要参考数据,对卵巢癌患者后期用药也极具临床指导意义。”吴小华教授解释。 此外,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卵巢癌研究团队在前期BRCA1/2突变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基因检测手段对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及肿瘤组织同时进行检测。初步结果显示,除BRCA1/2胚系/体系突变外,目前已知卵巢癌发病相关BRIP1、RAD50、RAD51等基因胚系/体系突变亦占有相当比例,检测阳性率从之前的28.5%(胚系),约提高10个百分点(胚系+体系)。 高危人群要及早干预 为了做好卵巢癌高危人群预防,复旦大学肿瘤医院设有遗传咨询门诊,每个星期四上午接受咨询。2016年起,医院卵巢癌研究团队与病理科合作,开展预防性的输卵管卵巢切除手术。目前,已有数百例基因阳性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寻求进一步治疗干预。 温灏副主任在妇科肿瘤遗传咨询门诊为民众提供健康咨询 好莱坞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就是因为携带BRCA1基因,罹患乳腺癌的几率增加到87%,患卵巢癌的几率增加到50%。为了预防可能的风险,她最终决定采取专业的医学治疗降低患病风险,接受手术,2013年,她切除双侧乳腺,2015年,又摘除了卵巢和输卵管。 吴小华教授介绍了自己诊疗的一个病例,一个来自安徽宣城的家庭,母亲患有卵巢癌,几年后,女儿也查出患有卵巢癌。后来通过基因检测,发现七个姐妹中,还有两人有BRCA1基因突变。吴小华教授建议,“如果查出是是携带者,最好的办法是,生育之后,在一个合适的年龄做一个预防性的输卵管卵巢切除手术。” 对于没有家族遗传史的普通人来说,卵巢癌目前缺乏有效筛查及早期诊断措施,“大部分的机构和专业医生都不建议普通人做卵巢癌的筛查。”吴小华教授说,“需要进行卵巢癌筛查的包括有遗传背景的人,或者出现了早期症状,如巧克力囊肿的患者。” “最凶妇癌”有望变为慢性病 因为缺乏早诊手段,约70%的卵巢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存在肿瘤的广泛播散和转移,5年生存率仅为30-40%左右。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每年手术治疗卵巢癌1000余例,是我国收治卵巢癌患者最多的肿瘤中心,该院2008年至2016年收治的卵巢癌患者五年总生存率为49.7%,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晚期卵巢癌标准治疗方案仍然是最大程度的肿瘤减灭术和以铂类药物为主的辅助化疗。 肿瘤减灭术通过手术切除减轻卵巢癌患者肿瘤负担,为术后化疗或靶向治疗提供有利的条件。大量证据显示,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可以改善晚期卵巢癌的生存预后,且这一获益与术后残留病灶的多少有显著关联,切得越干净生存时间越长,目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将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目标提高至“完全切除”。 吴小华教授在手术中 那么能否在手术前即可有效评价晚期卵巢癌的可切除性?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卵巢癌研究团队在吴小华教授的带领下,率先在国内开展晚期卵巢癌系统性可切除性评价工作,同时对以腹腔镜为基础的可切除性预测模型和以CT影像学为基础的可切除性预测模型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共161例晚期卵巢癌患者,在引入上述两种可切除性评价方法后,初始手术治疗组与新辅助化疗组的完全切除率分别为56.4%及60.8%,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该项研究还证实腹腔镜探查相比于影像学评估对于手术结果具有更为准确的预测价值。 而且,得益于不断开展的新技术以及临床试验,在复旦肿瘤医院,患者治疗的全过程均有机会得到国际上最先进的治疗理念、治疗手段以及治疗药物,从而最大可能的提高晚期卵巢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目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牵头的国内外临床试验涉及遗传性卵巢癌诊断、PARP抑制剂、血管靶向和免疫治疗。 “全流程的诊疗体系结合基因检测、遗传咨询与家系预防,配合药物临床试验,将有望使得晚期卵巢癌这种病死率极高的‘最凶妇癌’变为慢性病。”吴小华教授说。 扫二维码 关注OC资讯 OC资讯小助手 为您提供更多帮助